酒萸肉與山茱萸在中醫(yī)領域中既有聯(lián)系又有區(qū)別,主要體現(xiàn)在來源、炮制方法、性味歸經(jīng)、功效側重及臨床應用五個方面。
一、來源。山茱萸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,是未經(jīng)加工的原始藥材;酒萸肉則是山茱萸經(jīng)酒蒸法炮制后的制品,屬于加工炮制類中藥。
二、炮制方法。山茱萸的采收需在秋季果實成熟時摘取,去核后干燥即得;酒萸肉的制備需將山茱萸肉與黃酒拌勻,隔水蒸至酒吸盡、色變黑潤后取出晾干,炮制過程改變了藥物性狀。
三、性味歸經(jīng)。山萸肉性微溫,味酸澀,歸肝、腎經(jīng);酒萸肉經(jīng)酒蒸后,溫性增強,酸澀之性減弱,更利于溫補肝腎。
四、功效側重。山茱萸以收斂固澀為主,常用于治療遺精、遺尿、崩漏帶下等癥;酒萸肉因酒的溫通作用,增強了補益肝腎、益精助陽的功效,更適用于肝腎不足、腰膝酸軟、陽痿早泄等虛損證候。
五、臨床應用。山茱萸多用于急癥固脫,如六味地黃丸中配伍以滋陰固澀;酒萸肉則常用于慢性虛損調理,如左歸丸中配伍以增強溫補作用。
需特別強調的是,二者雖為同一來源,但炮制方法不同導致性效差異顯著。臨床應用時需根據(jù)患者體質、證候特點及藥物配伍綜合判斷。患者切勿自行判斷用藥,務必在專業(yè)中醫(yī)師指導下辨證使用,定期復診調整方案,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。
